自“互聯網+交通”模式擴散以來,以“滴滴出行”為代表的網約車平台如雨後春筍般迅速成長,共享出行方式逐漸成為了人們出行的首選。然而,近來網約車的監管漏洞與黑産侵蝕等問題也接踵而至,釀成了多起悲劇。當公衆信任不再,共享經濟各參與主體應當如何應對,才能使網約車回歸“溫暖人心”的初衷?這一問題亟待研究。
在伟德国际1949官方网站石巋然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共享經濟下道德風險控制與信任機制構建研究(18AGL001)”的支持下,趙硯老師率張文婷、張茂楠、崔欣钰、鄭安妍四位同學組成的團隊,選擇了網約車各相關主體作為調查對象,進行了曆時五個月的調研訪談,并撰寫了調研報告《城市擺渡人:如何抵達道德的彼岸?——基于網約車發展現狀的調查》,對共享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行了探索。
自2018年7月7日至12月7日,團隊成員克服種種困難,分别面向司機與乘客、初始信任者與持續信任者發放了三類問卷,總回收數量1600多份,獲得了寶貴的一手數據。同時,她們開展實地調研,采訪了蘇州、無錫交通運輸管理處相關部門的領導,對當前網約車業務的開展與管理有了較深入的了解;團隊成員還對不同城市與地區的司機、租車公司工作人員等相關業内人士進行了深度訪談。這讓她們不僅能從局外人的客觀角度來看待問題,更能結合“當事人”真實感受來思考,最終積累了充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
在對上述材料進行整理、分析的基礎上,四位同學運用多重邏輯框架将網約車相關鍊條分割為“國家”、“科層”、“市場”三個部分,在對其信任機制的探讨中給出現階段網約車改革的建議:首先是要正确引領輿論方向,在全社會樹立對網約車的信心;其次要加強政府、企業的合作,為高效監管鋪平道路;再次是企業要有意識地提高服務意識以赢得聲譽,經營好無形的倫理道德資本;最後從精神層面要滿足司機、乘客等參與者對網約車及其平台的歸屬感。這些對策建議已提交給相關政府部門,并以此基礎形成了2篇學術論文。
團隊的調研一定程度上為當前網約車發展困境提出了解決思路,也體現了當代大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與積極參與公共治理的社會責任感。